漢序 恍惚近乎道 (2002)
今年的五月,到北京去參加一個活動,沒想到遇上一年多未見面的聖莊。在什剎前海邊的一個茶館裏,他把最近將出版的攝影作品拿給我看。我一面看,他提到是否可以再為他寫一篇序,我因為專注的欣賞他的作品,就漫應一聲答應了。
事後他把這些照片寄來台北,我就感到懊悔了。我實在喜歡他的攝影,而且會因他的作品一直未受到藝術界的注意感到不解,但是我已為他最近的兩本攝影集《原色心境》與《觀自在行》寫了序。他的作品在基本上沒有甚麼改變,我還有甚麼可以寫的呢?聖莊看我點頭答應,以為我又看出甚麼不同的意思來了。其實我沒有那麼深入,祇是覺得這次的作品比起過去更使我感到滿意,我直覺的認為一定應該有新的發現而已。
含蓄與朦朧
我這樣說,是因為聖莊歷年的作品,雖然在風格上一致,但其內涵是挖掘不盡的。你再三玩味,會發現一些前所未理會的深意。這種意思未必是聖莊本人所覺察,但應該在他的潛意識中存在。
我注意到,在這次的作品中所以使我感到滿意,是因為與幾年前的作品比較起來,少了一些鋒芒,多了一些含蓄與朦朧。他,成熟得多了。《原色心境》中,他的鏡頭尋找的是原色。是明亮的對比,尖銳的邊緣,清晰的分野。原色的心境是青年人的心境,他使用相機說出他的理想,他的渴望;以及對人生對社會沉重的責任。可是這一次我看到的,對比消失了,邊緣模糊了,界限朦朧了。聖莊的外表沒有改變,他的工作熱誠沒有降低,但不知不覺間,他的作品中的火氣消失了,溫潤的中國氣質出現了。
非建築的微觀
表面上看來,聖莊的作品都是用相機尋找一些建築物上的片斷,以抽象的色彩與造型表達出內心的感情。但是他心裏的感覺指導著眼睛,眼睛指導著鏡頭,因此當內心的情緒改變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拍出不同的東西來。一切都似乎沒有改變,在表現上卻改變了。
除了少數以巧妙的建築構圖為內容的作品外,聖莊的主要作品,在我看來,是非建築的「微觀」的部份。因為祇有在拋棄了建築的形象之後,他才是一個眼光銳敏的獵人,才能無意識的找到自己的潛藏在內心的感覺。
自然與中性的和諧
在幾年前,他對人世的悲痛之感,表現在畫面上的,有刀槍劍戟之形,有血光劍影之氣。看了他的作品就想到他皺起眉頭,默默然生氣的樣子。那時候,他的鏡頭取材的原則似乎是強烈的破壞感。沒有辦法了解那些暴力所為何來。但是在他所捕捉的點點滴滴中,卻看到人性凶狠的一面。如果你不看他的構圖,忘記美的形式,則所看到的是人類發洩怒氣的痕跡。好像在破舊的建築上,才發現人間的悲苦,及人性面對悲苦的真實。聖莊表現出人類面對這種悲苦的方法是抗議!
在《觀自在行》中,最動人的作品都是抗議的記錄。刀割的痕跡、撕裂的剩餘,噴漆與塗抹,都是洩恨者留下來的。聖莊即無意中捕捉在他的畫面中,因此無形中使畫面多了殺氣。可是這種暴戾之氣在最近的作品中消失了。我原以為聖莊的取景方式,這些破壞的痕跡是不能避免的,但看了近作,才知道外物是受內心支配的。鏡頭是他的心版。
在這次的作品中,刻劃的痕跡雖仍時有所見,但不再那麼顯眼了。刀痕變成不經意的塗抹,人為的破壞為自然的消蝕所取代。因此顏色暗淡下來了,原色消失,產生一種自然的、中性的和諧。由於亢奮之情盡失,看上去,心情平和,可以有沉思默想的空間。一種流動的生氣就從一片灰黯中浮現出來了。
原色與墨色
有趣的是,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原色與墨色是同時存在的。中國人一直是喜歡強烈對比色彩的民族。至少自唐代開始吧,原色就是中國人貴族生活的一部份。原色代表著一定的地位,象徵著權力。黃色是專屬皇帝的,紫與紅是高官的顏色。平民則祇能使用灰暗顏色,如黑色與灰色。祇有官家的建築物准許上彩,民間住宅祇能灰磚灰瓦,白壁黑漆。到了後代,才淮許民間於婚嫁時著鮮麗的衣服,過年時用一點紅色。平常還是不許的。這一傳統到民國之後竟因對原色的渴望發展出一些色彩強烈的民間藝術,為世界其他各國所少見。聖莊所看到的原色就是這樣來的。
可是在官方的原色文化外,一種產於民間知識份子的墨色文化也同時出現了。那就是田園詩人的世界。他們是平民,或者是自官場退下來的或自我放逐的平民。他們的眼睛受不了強烈色彩的刺激,喜歡大自然的中性色彩。當他們以書畫自娛的時侯,就使用墨色。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是自然力量經過長期的互相琢磨所產生的世界,好像河床裏的頑石,經過千萬年的沖刷、摩擦,已磨成一顆滑潤的卵石,握在手裏,溫潤光滑。其色彩與花紋也暗淡得祇有心思細密的詩人才能看得出來。這就是近兩千年來的中國文人所體察到的宇宙。
惚恍近乎道
在骨子裏,我是一個傳統的文人,所以雖很欣賞聖莊的攝影,但對他銳氣十足的作品,並不能真正自心底裏喜歡。可是我很高興的是,這一次的作品,十之八九都能落到我的心坎裏,使我像握在掌中的卵石一樣,揣摩其中隱晦但深不可測的韻味。老子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惚恍是隱然不明,是「道」的化身。聖莊這次的作品已近「道」了吧!
希望他這次出版能得到一些藝術界的掌聲。
漢寶德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