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香港

來香港教書,住下來,原是一樁極其偶然的決定,但也不盡然。

之前,與香港可謂毫無淵源。和香港的交情與認識,僅止於順道觀光或過境遊覽,先後數次,每次幾天。在沒親沒故,沒有嚮導亦未曾預排節目之下,竟日徜徉市面,漫步街頭,看得眼花撩亂,走得精疲力竭,不怨苦悶無聊,反覺樂在其中。

祇道:招牌霓虹懸空林立,店鋪食肆高架重疊,公寓華廈平地拔起,步道車路立體交流。人人容光煥發,精神抖擻,衣著入時,革屢光鮮;穿梭游離於巴士、地鐵、電車、渡輪之間。秩序井然,節奏分明。像一篇社會清明錄,一幅現代繁華圖。購物者天堂也罷,尋夢者煉獄也罷,投機家發祥地暴發戶銷金窩也罷,似乎與我無關痛癢,沾不到邊。東方明珠的別稱,亞洲小龍的代號,更是抽象概念,遙不可及。對香港回憶的倒序中,曾不乏 MTV 式的參差畫面,跳欄錯格,似有故事,尚缺劇本。似合邏輯,仍欠印證。香港, 香港,撲朔迷離,不容定位。

約兩年前,鬼使神差,由紐約遷居香港。或因天時地利,或屬純然巧合,一到香港立刻被一股蓬勃生氣和鼓舞活力籠罩感染。整個人身不由己,五官亢奮,精氣昂揚;整個人樂觀起來,鬥志旺盛,信心膨脹;行動更帶著幾分果敢與瀟灑。血脈僨張,脈搏加速,生命在燃燒。在此同時,一種一見如故,似曾相識的故鄉情,歸屬感,在闔家團圓,安居樂業的大前提下,逐日落實,生根。

住下來後,等不及按步就班去摸清地理,適應環境,即風塵僕僕周圍遊歷闖蕩,到處駐足觀察。一面素描寫生,一面攝影寫真,全心投入,持之有恆。在這過程中得以循序透視了香港本色的繽紛氣象和瑰麗風格。

這一廂,芸芸眾生,慘淡經營,勤儉生計;財團政客,呼風喚雨,無往不利。百姓市民,奉公守法,戰戰競競;明星玩家,招搖過市,曝光頻頻。另一廂,關係至上的行為準則,風水掛帥的生活規範,生態壓縮的神經超載,時局緊繃的意識危機。加上自自古已然,於今為烈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更有內庭外苑,觀前廟後的人生戲台,家常戲目:郊野離島的青綠山水,木屋圍村的隔世鄉愁。市廛唐樓的孤燈暗影,天台騎樓的時光倒流。栗子番薯的飄香八方,菜市攤販的叫賣四鄰。陋巷斜衖的污煙瘴氣,山梯蹬道的視野常新。凡此種種,均令我感慨不已,欲語無言,均成為我拍攝《微觀香港》的動機,背景,情節和本事。不過,被我形容描述的不一定上了鏡頭,而上了鏡頭的或是另一回事。會不會是我多年來內省的倒影和感觸的傳真?會不會是我中國情懷的淡入淡出?

如果說《微觀香港》表現了內省和感觸,那也可能是對市面上各名家攝影作品的一種因應。在坊間所見:有的比照新舊港九,再現滄桑,引人懷古;有的報導時事,目擊歷史,捕捉刹那;有的低空俯照,角度巧妙,視點奇絕;有的專冊為文物留影,記實心切,愛心昭著。還有的剖析社會潮流的千姿百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男女老幼、三教九流;強調精神暴露,物質炫耀,人性刻劃,意識解構。再添上各項沙龍影展,各類廣告年鑑,確實五花八門,洋洋大觀,所紀錄的人與事,所反映的時與點,可謂寫真大全,攝影寶典。

《微觀香港》並非刻意搞新鮮,唱反調。人家喊宏觀,我嚷微觀;人家拍人物,我照物物;人家選良辰美景,我擇過氣風光;人家挑大街精華,我揀陋巷糟粕....不過也有可能。

我認為我的《微觀》至少有三重意義。首先,書中照片,百分之九十九來自 35mm 相機配 55mm Micro 鏡頭拍出的幻燈片,名副其實《微觀》。其次,通過鏡頭取得的畫面,多半方不盈尺。範圍跼促而自成天地,結構凌亂卻另有章法。寫實、寫意、造像、抽象,湊巧扣準;剪貼、塗抹、色彩、線條,囫圇攪和。似懂非懂,暫且存疑;欲明難明,不求甚解。彷彿顯微鏡下的切片或萬花筒中的晶體圖案,誠然《微觀》。再者,在尋訪香港,九龍甚至澳門的大街小巷前村後院之際,我始終抱著朝聖者的心情,拖著苦行僧的步伐,隨天候出勤,憑直覺領路,廢飲忘食,早出晚歸。一面運轉伸縮自如的廣角視野,掃描來程去路的點滴片斷,一面眷顧有去無回的時空痕跡,摘取在在潛伏的靈感啟示。這過程原是一種無望的企求,一種無奈的邂逅;一種化緣的心態和有心栽花無意插柳的窘境,一種贖罪的行徑和回應命運靜待奇蹟的痴情。雖然主動出擊,有心照會,但變數太多,卑微難測,又謂之《微觀》。

期待有朝一日,呼朋引伴,遠走天涯海角,直奔星際邊緣。一番左顧右盼,前瞻後仰,一番遠眺近視,宏觀微觀;一番沈吟,一番輕嘆,一番高歌,一番長嘯,拍攝兼探照人生的有涯和宇宙的無垠。

羅聖莊